close

卡夫卡  

長期接觸下已習慣了某種節奏,

在有圖有文字的並行下推動著兒童繪本與橋樑書閱讀。

坦言…有時自主想像的空間、機會減少了。

 


入秋後會聯想到紛落的葉片,

注視街道上爭相散撒的葉片時,

其中多數被形容的非紅即黃,

事實上自然物並沒有這種侷限。

因景觀心,

不自覺問:心的侷限為何!

 


踏入卡夫卡小說的世界從《變形記》開始。

懷抱著『文字』亦是創作者的另一種身份的想像,

依舊滿足個人尋訪不一樣的問答與經歷。

 


故事生存在重重擠壓下的寂寞與悲慘…

正常與不正常、合理與不合理,

想憑著理性掌握住邏輯反容易陷入自己荒亂情緒。

透過譯者方華導讀中的描寫:

 卡夫卡為表現主義的代表作家,

 對於外部環境少作確切仔細的描摩,

 而著重於內心感受的抒發與表現,

 將小說舞台留給主人翁盡情傾訴內心獨白;

 對於客觀事物的描述刻意疏離化、陌生化,

 將觀看的主體抽離於客體環境之外,兩者形成異質的相互關係,

 …從更細膩敏銳的角度去體察小說人物所遭遇的泥沼般的困境。

 個人最喜愛這一句:

     卡夫卡一生最大的願望就是藉由文學將世界重新審一遍。』

 


與年輕讀者分享時,有人論及文字中顯現出某種病態的抒發;

成年讀者保持理性的閱讀經驗才提到,

只要著重人物性格觀察,無需過度研究故事虛實,

因為故事本身就不盡人情、道理。

 

But,個人觀感則停在"變形"?

格里高的變形加速引發他人有形無形中直覺上的厭惡,

尤其是,一種無力選擇的選擇。

格里高以外的角色各擁有不同的理解力來看待格里高,

因為格里高的的確確是變形了,

其他人(家人所有成員)的變形,也就緊跟著格里高的變形後,

再也回不到當初了。

格里高命運的淒楚,最後走的是理所當然。

深奧的是,格里高以外角色們的變形更令人感到陌生。

 


 

進一步認識卡夫卡,

不難理解故事中父與母的形象多與自身相關聯。

後天的養成造就出卡夫卡內向、敏感、憂鬱的性格。

卡夫卡身繫…

原生家庭種種成長點滴;

『變形記』無意中引發我的側隱之心。

 

 


卡夫卡短暫的人生歲月僅僅只有41歲,

逝後,好友馬克思.布洛德違背他的遺願出版了卡夫卡的創作,

身後甚被公認為「二十世紀最優秀的作家之一」。 

 

生前默默無聞的卡夫卡一定無法在活著時想像到這一切。

卡夫卡自己的人生猶如一部"生前死後的變形記"。

這是個人解讀的卡夫卡。

 


 

 2011-12-20 補述

閱讀,有一種歷程總是讓讓人感到歡愉。

這種喜悅體驗來由自,

意外找到2007聯經曾出版/李 煒所著之作品『書中書』。

其中,提到顯為人知的卡夫卡與馬克思.布洛德令人羡妒的友誼。

當然,

對於卡夫卡其好友布洛德於死後善盡情誼的力挺其作並公諸於世,

布洛德不僅表現出身為朋友對卡夫卡的最高肯定與支持,

還展現『理想朋友』的最高境界。

這般『友情可遇不可求』。


 

閱讀,一開始並不願意成為追尋文字的奴役…

一旦踏進『閱讀花園迷官陣』,

似乎很難隨心操控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 


arrow
arrow

    棉花糖藝想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